[規模因子]Size—市值

規模因子顧名思義即為公司的大小,舉凡公司市值、企業價值、自由流通市值等等跟界定公司大小有關的因子,都屬於規模因子! 本單元我們將以市值來代表規模因子,一起回測檢視過去十年規模因子在台股的表現!

(一) 回測前置作業

  1. 訂定回測期間: 01/01/2008-31/12/2018
  2. 設定換倉頻率: 每季/每半年/每年
  3. 蒐集每個時點(portfolio review date)上市公司名單,可在台灣證券交易所官網下載。
  4. 下載調整後股價資料

[小提醒] 蒐集每個時點的上市公司成分股是必須的,若省略這個步驟將會遺漏一些已下市的股票,回測將產生倖存者偏誤

(二) 策略設定

本單元,我們目標為驗證規模因子的有效性。我們採用定審日當天的市值作為規模因子,分別選取每次定審日市值最大的50名以及市值最小的50名當作投資組合成分股。為了滿足一般投資人投資的方便性,以價格加權(每檔股票各買一張),檢視這些投資組合的表現。

(三) 進行回測

步驟一: 根據規模因子策略,選取每次定審日投資組合的成分股。
步驟二: 將成分股以價格加權,即每檔股票各買一張,方便投資。
步驟三: 以調整後股價當為基準,計算投資組合每日價值的變化。
步驟四: 每次換倉時投資組合價值不變,故”前期投資組合=c*當期投資組合”。藉由此公式算出每期的調整係數c,以連結每期投資組合的表現。
步驟五: 投資組合表現評估。

(四) 績效評估

下圖中,藍色代表規模最大前50名的Top50投資組合,綠色代表台灣上市市場的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,橘色代表規模最小的50名Bottom50投資組合。結果非常清楚,不論是每季、每半年或每年定審一次,Bottom50表現都遠遠優於大盤以及Top50投資組合。也就是說,在過去十年的回測期間中,規模小的股票表現優於規模大的股票,此結果也驗證了規模因子在台股市場確實是有效的。

接下來,藉由以下的數據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這些投資組合的表現。在報酬表現部分,我們可以看到小型股投資組合不論是季定審、半年定審或是年定審其表現都遠遠優於大盤,顯示出小型股因子確實可在台股市場上帶來風險溢酬。更進一步看到標準差的部分,出乎意料之外的事,小型股投資組合的標準差竟然也小於大盤的標準差,進而帶動夏普比率更勝大盤。然而,在這個部分我們持保留的態度,照理來說小型股應歸屬於高風險高報酬類型,也就是說標準差理應較大,本實證結果很有可能是價格加權帶來的影響。

另外,仔細看到季定審、半年定審與年定審的部分,我們可以發現到在半年定審投資組合的表現相對是最出色的。也就是說,小型股投資組合最適合每半年調整一次。然而在大型股投資組合的部分,半年定審卻會帶來最差的報酬。

在分年表現的部分,我們可以看到在牛市的時候,小型股投資組合相對可以帶來更高的風險溢酬。然而在熊市時,除了2018年外,小型股投資組合並不抗跌。

(五) 總結

綜合以上,我們可以發現,小型股確實可以帶來風險溢酬。然而,小型股投資組合的年波動相對較大,且在牛市時表現相對優於在熊市時的表現。因此,若想將規模因子納入較易策略的考量,應用在牛市會是比較好的選擇。另外,每半年定審一次的頻率最適合小型股投資組合。整體而言,規模因子在台股確實是有效的。

若大家有興趣,也可以試試採用EV、自由流通市值、總資產等等因子來代表規模因子,看看其在台股的表現唷!

Share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