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低波動因子II] Low Beta — 低貝塔

上個單元提到,低波動因子主要可以由兩個面向切入,分別為只考慮股票本身波動的標準差,以及考量個股及大盤相關波動程度的Beta。本篇文章將以考量個股及大盤相關波動成的的Beta因子來表彰低波動因子,檢視其在台股市場的表現。

(一) 回測前置作業

  1. 訂定回測期間: 01/01/2008-31/12/2018
  2. 設定換倉頻率: 每半年/每年
  3. 蒐集每個時點(portfolio review date)上市公司名單,可在台灣證券交易所官網下載。
  4. 下載調整後股價資料、發行量加權報酬指數,並計算每檔股票的Beta值。

[小提醒] 蒐集每個時點的上市公司成分股是必須的,若省略這個步驟將會遺漏一些已下市的股票,回測將產生倖存者偏誤。

(二) 策略設定

Beta因子代表個股報酬與大盤的相關程度。如果|β|>1,代表大盤上升1%時,個股上升(下跌)的幅度超過1% ; 反之, 若|β|<1,代表大盤上升1%時,個股上升(下跌)的幅度小於1%。
公式如下:

本單元,我們目標為驗證低波動因子的有效性。我們採用定審日前半年的個股Beta值作為低波動因子,分別選取每次定審日表現最好(Beta最低)的前50名以及倒數(Beta最高)50名當作投資組合成分股,以價格加權(每檔股票擁有相同單位數),檢視這些投資組合的表現。

(三) 進行回測

步驟一: 根據低波動因子策略,選取每次定審日投資組合的成分股。
步驟二: 將成分股以價格加權,即每檔股票擁有相同單位數。
步驟三: 以調整後股價當為基準,計算投資組合每日價值的變化。
步驟四: 每次換倉時投資組合價值不變,故”前期投資組合=c*當期投資組合”。藉由此公式算出每期的調整係數c,以連結每期投資組合的表現。
步驟五: 投資組合表現評估。

(四) 績效評估

下圖中,藍色代表Beta最低前50名的Top50投資組合,綠色代表台灣上市市場的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,橘色代表Beta最高的50名Bottom50投資組合。結果非常清楚,不論是每半年定審一次或每年定審一次,Top50表現都明顯優於大盤以及Bottom50投資組合。此結果也驗證了低波動因子在台股市場確實是有效的。

下表中,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這些投資組合的數據表現。在報酬表現部分,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半年定審或是年定審其表現都優於大盤,顯示出低波因子確實可在台股市場上帶來超額報酬。更進一步看到標準差的部分,低波動投資組合的標準差遠小於大盤的標準差,進而帶動夏普比率更勝大盤。這也證實了低波動因子的持續性至少可達一年,而波動低卻帶來高報酬,表現出其收益特性應屬於穩健增長。

讓我們進一步看到分年表現的部分。在下圖中,藍色線圖與橘色線圖分別代表定審頻率為每半年與每年的投資組合,灰色則代表大盤。而在圖中我們會發現到,大致而言投資組合的表現是優於大盤的,然而並沒有一定的規律。

(五) 總結

綜合以上,我們可以發現到,以Beta代表低波動因子在台股市場的表現是有效的。長期而言,低Beta的投資組合可以得到較大盤更高的報酬,並且擁有更小的標準差,使其夏普比率的表現更勝大盤。也就是說,在承擔相同的風險下,低Beta投資組合可以得到更多的報酬。另外,在因子持續性的部分,我們也可以看到低Beta因子至少可以持續一年。

然而,回顧我們上個單元所提到的低Sigma投資組合,我們可以發現到,低Sigma投資組合的表現不論在整體報酬或是標準差上都更勝低Beta投資組合,因此在選擇低波動因子時,或許低Sigma相較於低Beta會是更好的選擇!

若想了解更多,請參考:

Share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