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菲特2025股東會:傳承、現金與投資哲學的深度解析

2025年5月3日,巴菲特在波克夏海瑟威(Berkshire Hathaway)第60屆股東大會上宣布,將於年底卸下執行長職務,由副董事長葛雷格·阿貝爾(Greg Abel)接任,自己則可能以有限的身份繼續參與公司事務。

相比「傳承」議題,在這場吸引了近2萬人參加,被譽為「資本主義的伍德斯托克」的年度盛會,對於投資人來說,或許更關注的其實是巴菲特對當前市場的觀察、實際的買賣動作,以及他留給投資人的忠告。

以下,我們就從三大面向,帶你快速掌握這場股東會的核心重點。

一、對市場的看法:股價太貴,寧可空手等待

巴菲特說:「我們仍在尋找可以買進的大型企業,但現在的估值讓人猶豫。」

這句話乍聽平淡,實則深藏憂慮—當一個有3,000多億美元現金的投資人選擇不出手,這本身就是一種市場警訊。

為什麼估值高?

  • 美股標普500的整體本益比已回升至22倍以上,高於歷史均值。
  • 市場資金集中於七大科技巨頭,形成估值失衡。
  • AI題材推升短期炒作,產業的真實獲利能力尚未跟上。

巴菲特擔憂的,其實不是科技或創新,而是:

「買一間公司,是希望未來20年都能獲利,不是期待一個季度內翻倍。」

在當前「炒題材」與「短線情緒」掛帥的市場環境中,價值型投資人正面臨史無前例的耐性考驗。

二、資產部位變動:少了幾支股票,多了幾分防禦

(1)減持蘋果,但仍視為核心資產

波克夏第一季減碼蘋果約13%。表面上看似對股價高檔感到戒慎,但巴菲特解釋這是「稅務考量」,並非對公司信心動搖。

P觀點:

  • 蘋果目前佔波克夏投資組合超過40%,長期來看過於集中。
  • 減碼可調節部位,減少未來蘋果股價波動對整體淨值的影響。
  • 同時,也可能在幫接班人(阿貝爾)打底,讓資產結構更平衡。

這不是看壞,而是更成熟的風險管理。

(2)出清派拉蒙,虧損了也坦然面對

這筆投資最終認賠出場,巴菲特承認「這是錯誤的決定」。

P觀點:

  • 派拉蒙屬於傳統媒體,受串流平台競爭、廣告市場萎縮衝擊。
  • 投資初衷是希望趁價格低廉買入可轉型資產,但事實證明產業結構性問題無法逆轉。
  • 「誠實面對錯誤、理性處理虧損」這是投資哲學的基本功。

(3)現金創新高:3,477億美元,為什麼不投資?

當眾多基金喊著「手上有錢就得進場」時,巴菲特卻反其道而行。

他寧可讓現金躺在帳上,也不願買進不夠便宜的資產。

P觀點:

  • 他不是沒錢投,而是覺得值得買的東西太少
  • 高利率下,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降低(美國短債殖利率仍在5%以上)。
  • 預留大量彈性,也可能是為潛在系統性風險做準備。

別忘了,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,他就是用現金低接可口可樂、GE、GS等大公司的人。

三、給投資人的建議:不要「追」,要「守」,也要「想」

每年巴菲特都會留下一些看似簡單卻直指人心的忠告,今年也不例外。

1.「不要把投資變成賭博」

「現在很多人把市場當成拉霸機,這不是我們的玩法。」

市場情緒的波動,比企業基本面變化快上十倍。如果我們的投資行為,是根據兩週內的K線決定的,那就不是在投資,而是在猜拳。


2.「不買你願意持有10年的公司,就別買10分鐘」

這句老話再被重申,仍是當頭棒喝。當市場過度專注於短線利多(如AI、降息、題材股),正是你該反向思考的時刻。


3. 「保有現金,是一種力量」

不是每個時候都需要「All in」。現金可以讓你:

  • 在市場錯殺時撿便宜
  • 遇到意外(例如裁員、升息、家庭支出)時有餘裕
  • 不要被FOMO情緒綁架 (真的很難…)

看得懂熱潮,也願意忍耐空窗期,才是高段投資人

巴菲特從未排斥創新,但他始終認為:「賺錢的核心,不在於先知道什麼熱,而是能忍多久、願意等多深。」

這次的股東會,他用減碼、出清與守現金三個動作,傳達同一個訊息:

「市場不缺機會,缺的是冷靜與紀律。」

在這個投資資訊爆炸、情緒波動劇烈的年代,我們不一定能成為下一個巴菲特,但至少可以選擇—學習像他那樣不著急。

Share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